長輩不會用手機點餐,像被篩掉的一群 如何與新科技正面對決?|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專欄】掃碼點餐、app掛號,愈來愈多服務可用手機完成,但對長輩而言卻是障礙。想要克服,須積極嘗試、學起來。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經常去一處與轉運站共構的百貨公司地下美食街用餐,一方面是轉車方便,一方面是該美食街選項很多,用餐之後還可順便購物,是在市中心移動時相當便利的選擇。 疫情可能是分水嶺,我發現美食街的點餐機制逐漸改變。之前仰賴人工點餐,疫情後陸續改成平板或手機掃描QR Code;過去在用餐尖峰時段現場排隊或抽牌候位等傳統等待模式,也變成手機掃描候位。 對店家來說,應該是縮減服務人力的考量。如果是習慣用手機的消費者,可能覺得新奇、有科技感,不必跟服務人員對話,點餐沒有壓力;可是對於不擅長手機與平板操作,或沒有使用手機習慣的高齡消費者來說,就是一道障礙了。 當手機取代服務員 不只百貨公司美食街,一些街邊連鎖餐飲業者也漸漸轉型成手機點餐模式,入座之後掃描座位前方QR Code,進入點餐頁面後,彷彿闖關遊戲,甚至連茶水和餐具都採取自助。 這是餐飲業面對人力短缺的對策,達成點餐直接連結廚房備餐、後續的外場送餐及結帳流程簡化與精準化。 消費者如果沒有跟著進化,就只能避開採用這些科技訂餐模式的店家。有時候不單純是高齡者的障礙,對科技相對弱勢的消費者來說,也同樣面臨困難。 雖然多數餐廳還是會提供人力點餐協助,不過某次目睹一位先生因為不知道如何用手機掃描點餐,等待人工服務的過程中不斷被忽略,之後雙方還發生口角爭執,我猜那位先生以後應該不會再來消費了;而業者說不定也透過新機制,去篩選出他們想要服務的客層。 餐飲業員工很多都是打工性質,流動性高,缺工嚴重,可能店家也有無法守住服務品質的難處吧。 認為機器點餐太冰冷,人工點餐才有人情味的聲音固然不少,但不管消費者喜不喜歡,餐飲業似乎透過科技點餐這項新技術,自動做了客群分類。 我與朋友偶爾會去位於台北蛋黃區的一家傳統江浙菜餐館聚餐,店內還保有傳統人工服務的熱情,幾乎都是資歷幾十年起跳的資深服務員,說得一口好菜色,也很懂得炒熱氣氛,根本是江浙菜的活字典。從奉上熱茶與小菜、開始點餐的那個時間點,我們就進入被「款待」的流程。 這樣的店收費其實不便宜,還要加上一成服務費,我聽說那些在包廂用餐的頂級顧客還會出手給額外小費。客群年齡層偏高,像我們這樣的中年人,相較之下都變成「很嫩的小朋友」了。 其實也想過,這樣的老派餐廳、這樣的人工點餐模式,會不會因為主客層的凋零而產生變化?服務人力與品質也有可能因為這些資深服務員退休而產生斷層,少子化與高齡化同時衝擊就業人口及消費模式,而且變化的速度會愈來愈快,衝擊的程度會愈來愈強。 嗶經濟下的長輩焦慮 前些日子,我在搭高鐵前於車站大廳出示手機app會員條碼,取得95折折扣,刷手機載具條碼將發票儲存雲端,最後以行動支付買了一個高鐵便當。 排在我後面的一位長輩,發現我這樣子手機不斷嗶嗶嗶,竟然比他用現金買便當還要便宜,於是詢問高鐵服務人員可不可以幫他搞定這些事情,他也想要用手機嗶嗶嗶。 那時排隊購買便當的人不少,服務人員不太可能幫這位長輩下載app、輸入會員資料,還要申請載具條碼、搞定行動支付,畢竟這過程牽涉到個資問題。雖然我也想幫忙,但是預計搭乘的列車即將進站。 想起自己在前往高鐵站的途中,用手機app訂了高鐵票,用簡訊接收信用卡付款驗證碼,再下載車票,最後用app顯示的條碼進站。 自己的年齡也不小了,如果不是很早經歷網路化的各種探險,有很大機率在消費過程中不斷被各種科技關卡擋下來,可能因此畏懼出門;或在有購物用餐需求時,被新科技篩選隔離,光是想像都覺得好寂寞。 人生百年的超高齡社會已經來臨,少子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倚賴科技自助服務會成為主流。什麼是變老?與外型無關,對新事物失去學習熱情,才是真正變老,我常以此為警惕。 因此走進速食店發現點餐機器,就盡量去學習;去超市賣場發現有自助結帳機,就盡量去操作;超商提供的各種雲端服務也盡量去嘗試。包括醫院掛號與批價領藥系統,各種交通工具的訂位與票券取得方式,也包括手機app叫車……全部都可以當作學習。 人生往後的每一天,都必須跟各種不斷擊潰老派習慣的新科技正面對決,這些全部都是活下去的新戰場,只能奮戰了! (雜誌原標題為:高齡者點餐、領藥 與新科技正面對決/責任編輯:王儷華)
【獨立評論專欄】掃碼點餐、app掛號,愈來愈多服務可用手機完成,但對長輩而言卻是障礙。想要克服,須積極嘗試、學起來。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經常去一處與轉運站共構的百貨公司地下美食街用餐,一方面是轉車方便,一方面是該美食街選項很多,用餐之後還可順便購物,是在市中心移動時相當便利的選擇。
疫情可能是分水嶺,我發現美食街的點餐機制逐漸改變。之前仰賴人工點餐,疫情後陸續改成平板或手機掃描QR Code;過去在用餐尖峰時段現場排隊或抽牌候位等傳統等待模式,也變成手機掃描候位。
對店家來說,應該是縮減服務人力的考量。如果是習慣用手機的消費者,可能覺得新奇、有科技感,不必跟服務人員對話,點餐沒有壓力;可是對於不擅長手機與平板操作,或沒有使用手機習慣的高齡消費者來說,就是一道障礙了。
當手機取代服務員
不只百貨公司美食街,一些街邊連鎖餐飲業者也漸漸轉型成手機點餐模式,入座之後掃描座位前方QR Code,進入點餐頁面後,彷彿闖關遊戲,甚至連茶水和餐具都採取自助。
這是餐飲業面對人力短缺的對策,達成點餐直接連結廚房備餐、後續的外場送餐及結帳流程簡化與精準化。
消費者如果沒有跟著進化,就只能避開採用這些科技訂餐模式的店家。有時候不單純是高齡者的障礙,對科技相對弱勢的消費者來說,也同樣面臨困難。
雖然多數餐廳還是會提供人力點餐協助,不過某次目睹一位先生因為不知道如何用手機掃描點餐,等待人工服務的過程中不斷被忽略,之後雙方還發生口角爭執,我猜那位先生以後應該不會再來消費了;而業者說不定也透過新機制,去篩選出他們想要服務的客層。
餐飲業員工很多都是打工性質,流動性高,缺工嚴重,可能店家也有無法守住服務品質的難處吧。
認為機器點餐太冰冷,人工點餐才有人情味的聲音固然不少,但不管消費者喜不喜歡,餐飲業似乎透過科技點餐這項新技術,自動做了客群分類。
我與朋友偶爾會去位於台北蛋黃區的一家傳統江浙菜餐館聚餐,店內還保有傳統人工服務的熱情,幾乎都是資歷幾十年起跳的資深服務員,說得一口好菜色,也很懂得炒熱氣氛,根本是江浙菜的活字典。從奉上熱茶與小菜、開始點餐的那個時間點,我們就進入被「款待」的流程。
這樣的店收費其實不便宜,還要加上一成服務費,我聽說那些在包廂用餐的頂級顧客還會出手給額外小費。客群年齡層偏高,像我們這樣的中年人,相較之下都變成「很嫩的小朋友」了。
其實也想過,這樣的老派餐廳、這樣的人工點餐模式,會不會因為主客層的凋零而產生變化?服務人力與品質也有可能因為這些資深服務員退休而產生斷層,少子化與高齡化同時衝擊就業人口及消費模式,而且變化的速度會愈來愈快,衝擊的程度會愈來愈強。
嗶經濟下的長輩焦慮
前些日子,我在搭高鐵前於車站大廳出示手機app會員條碼,取得95折折扣,刷手機載具條碼將發票儲存雲端,最後以行動支付買了一個高鐵便當。
排在我後面的一位長輩,發現我這樣子手機不斷嗶嗶嗶,竟然比他用現金買便當還要便宜,於是詢問高鐵服務人員可不可以幫他搞定這些事情,他也想要用手機嗶嗶嗶。
那時排隊購買便當的人不少,服務人員不太可能幫這位長輩下載app、輸入會員資料,還要申請載具條碼、搞定行動支付,畢竟這過程牽涉到個資問題。雖然我也想幫忙,但是預計搭乘的列車即將進站。
想起自己在前往高鐵站的途中,用手機app訂了高鐵票,用簡訊接收信用卡付款驗證碼,再下載車票,最後用app顯示的條碼進站。
自己的年齡也不小了,如果不是很早經歷網路化的各種探險,有很大機率在消費過程中不斷被各種科技關卡擋下來,可能因此畏懼出門;或在有購物用餐需求時,被新科技篩選隔離,光是想像都覺得好寂寞。
人生百年的超高齡社會已經來臨,少子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倚賴科技自助服務會成為主流。什麼是變老?與外型無關,對新事物失去學習熱情,才是真正變老,我常以此為警惕。
因此走進速食店發現點餐機器,就盡量去學習;去超市賣場發現有自助結帳機,就盡量去操作;超商提供的各種雲端服務也盡量去嘗試。包括醫院掛號與批價領藥系統,各種交通工具的訂位與票券取得方式,也包括手機app叫車……全部都可以當作學習。
人生往後的每一天,都必須跟各種不斷擊潰老派習慣的新科技正面對決,這些全部都是活下去的新戰場,只能奮戰了!
(雜誌原標題為:高齡者點餐、領藥 與新科技正面對決/責任編輯:王儷華)
你的反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