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處,九成公務員都會寫程式!63歲處長7年堅持,用AI救700位獨居老人|天下雜誌
【AI實戰】內政部統計處24名公務員,加班7年串起全台上億筆資料,展開大數據分析應用的腦力激盪,第一戰就找到700位獨居老人,列入衛福部長照名單,現在還要用AI分析台電資料,留意長輩作息異常。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內政部統計處處長饒志堅身患小兒麻痺,從小受到許多幫忙,如今也想扶起更多人。圖片來源:謝德瑾攝 想像一個場景:台電辦公室的電腦響起提示音,顯示遠在50公里外,位於新北市雙溪區的老宅,明明是晚上,卻遲遲沒有開燈。 關懷人員趕到現場才發現,原來獨居長輩在廁所跌倒一天了,無法自己爬起來。 這是內政部統計處跟台電合作,今年新推出的「銀髮安居2.0」專案,雖然目前只是在新北市雙溪區、林口區3000戶住宅的小規模試驗,卻是未來我們靠AI與大數據,解決長照問題的新機會。 (謝德瑾攝) 背後,是內政部統計處耗費數年,結合AI,梳理全台上億筆資料的努力。 大數據分析用電,找到需要照護的長者 走進內政部統計處辦公室,今年63歲的處長饒志堅,因為小兒麻痺,得拄著拐杖。 「兩歲開始就這樣,它已經是我的一部份,」步伐蹣跚的他,卻在7年前來到統計處後,掀起資料大革命。 饒志堅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推動「內政大數據連結應用專案計劃」,「銀髮安居2.0」專案已是第二期。 「單一資料能做的有限,我要的是跨領域資料,像是把戶籍疊上房屋,或是把收入疊上醫病資料,」饒志堅滿頭白髮,眼神明亮。 銀髮安居第一階段,統計處運用機器學習,比對戶籍、建物、身心障礙、中低收入戶等1.5億筆跨領域資料後,篩選出全台千名獨居、行動不便,最需長照的長者。接著,由衛福部專員挨家挨戶訪查,發現名單中高達七成有長照需求,不僅全數納入長照清單,更幫助14位獨居長輩找到新的棲身之處。 在使用統計處資料之前,衛福部多是等醫院、社區通報,才將需要長照的人納入名單。 時任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科長、現任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的余依靜觀察,很多獨居長輩住在沒有電梯的舊公寓,但是,沒有數據,難以知道這些人在哪裡。 「有了統計處的資料,我們也能主動找出需要長照服務的人,」余依靜強調。 光是找出有長照需求的長輩還不夠,今年6月新啟動的銀髮安居2.0計劃,統計處更與台電合作,在用戶同意之下,用AI分析台電每日2.4億筆智慧電表數據,建立獨居長者的用電作息模型。只要用電行為異常,8小時內就能發現。 這一切來自饒志堅當初的堅持,而讓他重視資料分析的原因,要從9年前說起。 曾用數據找出最適合被假釋的犯人 2015年,饒志堅擔任法務部統計處副處長,與時任法務部高等檢察署統計室書記官、現為內政部統計處科長的賴威宇,首次嘗試用數據模型找出最適合被假釋的犯人。 決定誰被假釋,一點都不能馬虎。最擔心的,就是假釋錯人,出獄後又再犯。 當時,團隊仔細分析犯人罪名、婚姻狀況、獄中表現等200多個變項、共30萬筆資料發現,影響假釋後再犯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竟然是在獄中,有沒有家人來探望。 「沒有交叉比對,誰會想到是這個原因?」回想當時,饒志堅仍印象深刻。 這次經驗,讓統計出身的饒志堅更相信,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與生命經歷。 其實,在這之前,饒志堅就特別在意數據究竟能做到什麼。 小兒麻痺處長,想扶起更多人 「因為小兒麻痺,小時候跌倒,都要靠別人扶我起來,」從小受到太多人幫忙,饒志堅一心想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謝德瑾攝) 現在,作為內政部統計處處長的他,滿腦子想的,就是怎麼用資料,把資源留給最需要幫助的人,扶起社會上,更多自己爬不起來的人。 「我覺得這樣才公平,這口氣我才嚥得下去,」饒志堅強調。 饒志堅與賴威宇先後來到內政部統計處後,為了精進人員的資料處理能力、做出更多資料應用,定期舉辦程式學習與AI分析課程,如今,統計處九成人員都會寫程式、進行資料分析。 饒志堅期待,大數據在公部門的應用,從統計處開枝散葉。 IT技術領先的台灣,上億筆資料卻很人工 其實,對於只有24人的內政部統計處而言,整合全台各單位上億筆資料,並不容易。 「一開始聽到要做跨領域資料,有點莫名其妙,」內政部統計處科長黃毓怡笑出聲。她解釋,整合多方資料、篩選出核心目標,並不是統計處人員熟悉的傳統統計。 最讓統計處人員頭痛的,是各政府單位的資料品質參差不齊。 「我聽過最扯的是某一年換承辦人,突然就沒有資料了,還以為在打仗,兵荒馬亂的,」研究台灣、美國政府開放資料十年的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助理教授高浩恩說。 聽起來荒謬,「人工」,卻是擁有全球領先IT技術的台灣,管理資料的方式。 高浩恩指出,台灣政府資料,除了高度依賴人工,內容雜亂的問題也很常見。像是各單位的地址資料,經常新舊路名、異體字、數字與國字混用,只要有一處不同,就無法串接、分析。 肉眼+AI清整,加班7年救到獨居長輩 負責全台地籍資料整合的統計處科長黃騰皜,7年來帶著職員們熬夜加班,從肉眼逐條比對、程式碼清整,到後期來訓練AI自動轉換地址,終於建立「地址識別碼」。 它就像地址的身分證字號,串聯全台每一個地址的座標、歷史門牌、用地名目、建物屬性等資料。 銀髮安居專案就是利用地址識別碼,串聯各領域地籍資料,才能快速找出需要幫助的獨居長輩。 「統計處的資料應用也許能拋磚引玉,讓更多政府部門想想,怎麼活用手上的資料,」高浩恩認為。 「走了7年才深深感覺,我們在做很重要的事,」回想過去的努力,黃毓怡相當感動。未來,還得靠這些不怕麻煩的公務員們,手握數據,在台灣的角落,找到每一位需要被接住的人。 (責任編輯:曹凱婷)
【AI實戰】內政部統計處24名公務員,加班7年串起全台上億筆資料,展開大數據分析應用的腦力激盪,第一戰就找到700位獨居老人,列入衛福部長照名單,現在還要用AI分析台電資料,留意長輩作息異常。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想像一個場景:台電辦公室的電腦響起提示音,顯示遠在50公里外,位於新北市雙溪區的老宅,明明是晚上,卻遲遲沒有開燈。
關懷人員趕到現場才發現,原來獨居長輩在廁所跌倒一天了,無法自己爬起來。
這是內政部統計處跟台電合作,今年新推出的「銀髮安居2.0」專案,雖然目前只是在新北市雙溪區、林口區3000戶住宅的小規模試驗,卻是未來我們靠AI與大數據,解決長照問題的新機會。
(謝德瑾攝)
背後,是內政部統計處耗費數年,結合AI,梳理全台上億筆資料的努力。
大數據分析用電,找到需要照護的長者
走進內政部統計處辦公室,今年63歲的處長饒志堅,因為小兒麻痺,得拄著拐杖。
「兩歲開始就這樣,它已經是我的一部份,」步伐蹣跚的他,卻在7年前來到統計處後,掀起資料大革命。
饒志堅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推動「內政大數據連結應用專案計劃」,「銀髮安居2.0」專案已是第二期。
「單一資料能做的有限,我要的是跨領域資料,像是把戶籍疊上房屋,或是把收入疊上醫病資料,」饒志堅滿頭白髮,眼神明亮。
銀髮安居第一階段,統計處運用機器學習,比對戶籍、建物、身心障礙、中低收入戶等1.5億筆跨領域資料後,篩選出全台千名獨居、行動不便,最需長照的長者。接著,由衛福部專員挨家挨戶訪查,發現名單中高達七成有長照需求,不僅全數納入長照清單,更幫助14位獨居長輩找到新的棲身之處。
在使用統計處資料之前,衛福部多是等醫院、社區通報,才將需要長照的人納入名單。
時任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科長、現任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的余依靜觀察,很多獨居長輩住在沒有電梯的舊公寓,但是,沒有數據,難以知道這些人在哪裡。
「有了統計處的資料,我們也能主動找出需要長照服務的人,」余依靜強調。
光是找出有長照需求的長輩還不夠,今年6月新啟動的銀髮安居2.0計劃,統計處更與台電合作,在用戶同意之下,用AI分析台電每日2.4億筆智慧電表數據,建立獨居長者的用電作息模型。只要用電行為異常,8小時內就能發現。
這一切來自饒志堅當初的堅持,而讓他重視資料分析的原因,要從9年前說起。
曾用數據找出最適合被假釋的犯人
2015年,饒志堅擔任法務部統計處副處長,與時任法務部高等檢察署統計室書記官、現為內政部統計處科長的賴威宇,首次嘗試用數據模型找出最適合被假釋的犯人。
決定誰被假釋,一點都不能馬虎。最擔心的,就是假釋錯人,出獄後又再犯。
當時,團隊仔細分析犯人罪名、婚姻狀況、獄中表現等200多個變項、共30萬筆資料發現,影響假釋後再犯率的關鍵因素之一,竟然是在獄中,有沒有家人來探望。
「沒有交叉比對,誰會想到是這個原因?」回想當時,饒志堅仍印象深刻。
這次經驗,讓統計出身的饒志堅更相信,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與生命經歷。
其實,在這之前,饒志堅就特別在意數據究竟能做到什麼。
小兒麻痺處長,想扶起更多人
「因為小兒麻痺,小時候跌倒,都要靠別人扶我起來,」從小受到太多人幫忙,饒志堅一心想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謝德瑾攝)
現在,作為內政部統計處處長的他,滿腦子想的,就是怎麼用資料,把資源留給最需要幫助的人,扶起社會上,更多自己爬不起來的人。
「我覺得這樣才公平,這口氣我才嚥得下去,」饒志堅強調。
饒志堅與賴威宇先後來到內政部統計處後,為了精進人員的資料處理能力、做出更多資料應用,定期舉辦程式學習與AI分析課程,如今,統計處九成人員都會寫程式、進行資料分析。
饒志堅期待,大數據在公部門的應用,從統計處開枝散葉。
IT技術領先的台灣,上億筆資料卻很人工
其實,對於只有24人的內政部統計處而言,整合全台各單位上億筆資料,並不容易。
「一開始聽到要做跨領域資料,有點莫名其妙,」內政部統計處科長黃毓怡笑出聲。她解釋,整合多方資料、篩選出核心目標,並不是統計處人員熟悉的傳統統計。
最讓統計處人員頭痛的,是各政府單位的資料品質參差不齊。
「我聽過最扯的是某一年換承辦人,突然就沒有資料了,還以為在打仗,兵荒馬亂的,」研究台灣、美國政府開放資料十年的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助理教授高浩恩說。
聽起來荒謬,「人工」,卻是擁有全球領先IT技術的台灣,管理資料的方式。
高浩恩指出,台灣政府資料,除了高度依賴人工,內容雜亂的問題也很常見。像是各單位的地址資料,經常新舊路名、異體字、數字與國字混用,只要有一處不同,就無法串接、分析。
肉眼+AI清整,加班7年救到獨居長輩
負責全台地籍資料整合的統計處科長黃騰皜,7年來帶著職員們熬夜加班,從肉眼逐條比對、程式碼清整,到後期來訓練AI自動轉換地址,終於建立「地址識別碼」。
它就像地址的身分證字號,串聯全台每一個地址的座標、歷史門牌、用地名目、建物屬性等資料。
銀髮安居專案就是利用地址識別碼,串聯各領域地籍資料,才能快速找出需要幫助的獨居長輩。
「統計處的資料應用也許能拋磚引玉,讓更多政府部門想想,怎麼活用手上的資料,」高浩恩認為。
「走了7年才深深感覺,我們在做很重要的事,」回想過去的努力,黃毓怡相當感動。未來,還得靠這些不怕麻煩的公務員們,手握數據,在台灣的角落,找到每一位需要被接住的人。
(責任編輯:曹凱婷)
你的反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