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台式早餐推薦:沒招牌、只有3樣菜,十點就賣光 早起才有好麵吃!|天下雜誌
大稻埕是台北最有歷史文化的街區之一,出身迪化街糧商、經營必比登推薦餐廳,昌正浩最愛早起光顧「我家巷口」小吃攤,從乾麵、肉粥到油飯,好滋味讓巨商富賈與做工的人都滿足。 大稻埕慈聖宮美食街,有排骨湯、四神湯、滷肉飯等攤位,可在廟前座位享用。啦啦隊員李多慧也曾來此拍攝推薦美食。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在台北台菜圈,連續5年入選必比登推薦的My灶頗有名氣。但很少人知道,人稱昌哥的創辦人昌正浩,其實出身迪化街糧商之家。 自家洋樓大宴小酌不斷,知名小吃攤都是他的鄰居。而他長年經商國際,訪遍各地美食,摘星無數,還曾在海外開設餐廳及沙龍式品酒館,卻於中年回歸。 如此豐富的履歷,以美食家自居當之無愧,昌哥自信滿滿。而他覺得最能看出門道的是早餐小吃。 大稻埕昔日的巨商富賈,吃慣精緻的酒家菜,對小吃的要求極高;另一方面,搬運大宗貨物的勞動階層,則需要能夠快速充飢的早餐,要滿足這兩種胃,造就大稻埕深厚而多元的小吃文化。 領路人昌正浩, 《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作者,自稱「晨食家」,既表達早起吃美食的習慣,也取諧音「誠實」之意。(謝佩穎攝) 「大稻埕我真正有去吃的超過50攤早餐,吃到最近大概就十來攤,其他的我會偶爾去吃一次,去check它有沒有進步,」他描述自己去蕪存菁的過程。 大稻埕早餐巡禮的第一站是,一家無名麵店,他細說品嘗小吃的門道與美味故事。 無名福州麵:3樣菜更顯手藝,10點前就賣光 這家店,一來地處迪化街邊陲的深街小巷,「無名」麵店沒有招牌,走過路過難免錯過,也不利口耳相傳。二來開店時間極早,表定清晨5點半營業至11點,實則經常不到10點便賣光光收攤,不早起絕對吃不到。 無名福州麵(謝佩穎攝) 江湖傳聞有道是,品項愈單一的小吃店,手藝愈是不同凡響。店內只賣3樣菜色,牆上掛著手寫菜單,分別是乾麵、肉湯、燙青菜。不似一般麵店有乾湯兩種選擇,燙青菜則十年如一日的豆芽菜。不過愛吃黑白切的人不必失望,這裡的肉湯分為頭骨肉、嘴邊肉、肝連肉等3種部位。一口肉配上一口湯,更是雙倍的滿足感。 經昌哥提醒,方才注意到角落有一張方桌,上頭擺滿各式沾醬與配料,可依個人喜好自行添加,有蔥花、薑絲、蒜末與辣椒,皆以特大尺寸的塑膠籃、鐵碗盛裝,如此這般慷慨大方,正是老闆隱藏在沉默寡言的外表下,吸引熟客一來再來的款待之道。 無名福州麵(謝佩穎攝) 一眨眼的工夫,乾麵已端上桌,趁熱吸入一口,麵條軟硬恰到好處,單吃或淋上醋各有千秋,仔細咀嚼還透著淡淡豬油香。 原來,同一鍋高湯經過反覆使用後,難免變得混濁油膩,唯有趁早才能嘗到純淨鮮甜的滋味,早起才有好麵吃,正是這個道理。 大龍街香菇赤肉粥:飯湯配炸蝦,新舊融合超驚喜 如果說代代傳承、口味不變是小吃界的典範,大龍街香菇赤肉粥就是令人驚喜的例外。 大龍街香菇赤肉粥(謝佩穎攝) 最初是大龍街孔廟騎樓旁的小攤販,鹹粥、炸物深受在地人喜愛。老師傅年事已高,決定收攤不做,幸得一對年輕夫婦自願接手,頂下店面傳承手藝。後因騎樓一帶不讓擺攤,便輾轉搬遷至如今位在重慶北路的店面,藉此機會重新裝修一番,改善在路邊用餐的不便。 除了招牌赤肉粥,又另外推出蚵仔粥,兩種湯底各有滋味,赤肉粥湯頭以油蔥酥打底,蚵仔粥則用口味更濃郁的蒜酥,加上芹菜提味。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肉粥屬於飯湯一類,與清粥小菜常見的白粥、地瓜粥不同,米粒不軟爛、顆顆分明。 大龍街香菇赤肉粥(謝佩穎攝) 炸物選擇豐富,常見的炸豆腐、炸蝦酥、炸蝦仁一應俱全,採現點現炸,不愛油炸的厚皮則可以嘗試虎皮蝦捲,口感與外型類似甜不辣,外皮依舊金黃酥脆。鹹粥口味力求創新,菜單則維持「吃粥配炸物」的完美公式,既傳統又創新。 珠記大橋頭油飯:餵養工作人的靈魂小吃 說到大稻埕小吃的靈魂,不能不提油飯;而說到油飯,則不得不提糯米。 老台北的飲食文化與城市發展史密不可分,早期富商巨賈住在迪化街,靠近台北橋一帶則多為苦力的聚集地,昌哥解釋道,「糯米是耐餓的東西,一大早要做工,餓了趕快吃,下一餐不知道幾點,」因此油飯、米糕便成為這一帶的熱賣早餐。 位在台北橋下的珠記,堪稱其中翹楚。油飯是混合炒過的油蔥酥、醬油後蒸製而成的糯米飯,米糕則是蒸好的糯米飯,淋上油蔥酥、醬油調製成的醬汁,珠記兼具兩者的長處,肉臊切成長丁狀,肥肉不油不膩,反而鹹香十足,配上一勺甜辣醬,Q彈的糯米吸滿醬汁後變得軟糯,口感與味覺更有層次。 珠記大橋頭油飯(謝佩穎攝) 珠記最初只賣油飯、清湯肉羹,加上兩樣配菜滷蛋與油豆腐,隨著時代變遷,歷經兩次遷址,客群從勞動階層轉為白領上班族,菜色也隨之調整愈趨多元。 昌哥將油飯視為定番,並分享獨門吃法:什麼醬汁都不淋,吃半碗後加入一顆銷魂的鴨荷包蛋,「我會跟他要一碗肉汁放旁邊,你要淋自己再淋,」任性的客製化吃法,也是熟客限定。 共用店面、慈聖宮廟口美食街奇景 大稻埕因其早期繁盛的商業發展,也衍伸出別具特色的景況,唯在地人了解其中門道。 民樂旗魚米粉(謝佩穎攝) 永樂市場旁的民樂旗魚米粉,是許多觀光客造訪大稻埕必吃的店家,然而卻鮮少人知道,此處店面早晚分別由不同店家經營,賣的品項也完全不同。更令人驚訝的是,不僅有早晚輪班,也有兩間店家同時共用一個店面的情況,客人統一點單,再由店家各自認領出餐。凡此種種也間接反映了一項事實:在大稻埕做生意十分搶手,且熱度不減當年。 另一個則是慈聖宮廟口。過去這裡是苦力及工頭一大清早喝酒的場所,多賣下酒菜,出入人口較複雜,而後隨著大環境改變逐漸沒落,攤販也經歷大換血。如今慈聖宮前,可以看到十來間小吃攤一字排開,這裡的攤販都沒有座位,若要內用,須將餐點取至擺放在廟埕的桌椅享用,類似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坐在榕樹下,迎著徐徐微風享用美食,別有一番趣味。 民樂旗魚米粉(謝佩穎攝) 接連走訪多間小吃攤,早餐巡禮也進入尾聲。 意猶未盡之下,便追問私房路線有哪些、怎麼做美食攻略,昌哥卻認為,品嘗美食應親力親為,「你今天想吃麵、吃飯,還是吃黑白切、吃羹,就去吃,這樣就好了。」好吃與否,涉及個人的情感記憶與味蕾偏好,帶有強烈主觀色彩,所謂星級評鑑或推薦名單,不一定是優先參考意見,更不該是唯一標準。
大稻埕是台北最有歷史文化的街區之一,出身迪化街糧商、經營必比登推薦餐廳,昌正浩最愛早起光顧「我家巷口」小吃攤,從乾麵、肉粥到油飯,好滋味讓巨商富賈與做工的人都滿足。
在台北台菜圈,連續5年入選必比登推薦的My灶頗有名氣。但很少人知道,人稱昌哥的創辦人昌正浩,其實出身迪化街糧商之家。
自家洋樓大宴小酌不斷,知名小吃攤都是他的鄰居。而他長年經商國際,訪遍各地美食,摘星無數,還曾在海外開設餐廳及沙龍式品酒館,卻於中年回歸。
如此豐富的履歷,以美食家自居當之無愧,昌哥自信滿滿。而他覺得最能看出門道的是早餐小吃。
大稻埕昔日的巨商富賈,吃慣精緻的酒家菜,對小吃的要求極高;另一方面,搬運大宗貨物的勞動階層,則需要能夠快速充飢的早餐,要滿足這兩種胃,造就大稻埕深厚而多元的小吃文化。
領路人昌正浩, 《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作者,自稱「晨食家」,既表達早起吃美食的習慣,也取諧音「誠實」之意。(謝佩穎攝)
「大稻埕我真正有去吃的超過50攤早餐,吃到最近大概就十來攤,其他的我會偶爾去吃一次,去check它有沒有進步,」他描述自己去蕪存菁的過程。
大稻埕早餐巡禮的第一站是,一家無名麵店,他細說品嘗小吃的門道與美味故事。
無名福州麵:3樣菜更顯手藝,10點前就賣光
這家店,一來地處迪化街邊陲的深街小巷,「無名」麵店沒有招牌,走過路過難免錯過,也不利口耳相傳。二來開店時間極早,表定清晨5點半營業至11點,實則經常不到10點便賣光光收攤,不早起絕對吃不到。
無名福州麵(謝佩穎攝)
江湖傳聞有道是,品項愈單一的小吃店,手藝愈是不同凡響。店內只賣3樣菜色,牆上掛著手寫菜單,分別是乾麵、肉湯、燙青菜。不似一般麵店有乾湯兩種選擇,燙青菜則十年如一日的豆芽菜。不過愛吃黑白切的人不必失望,這裡的肉湯分為頭骨肉、嘴邊肉、肝連肉等3種部位。一口肉配上一口湯,更是雙倍的滿足感。
經昌哥提醒,方才注意到角落有一張方桌,上頭擺滿各式沾醬與配料,可依個人喜好自行添加,有蔥花、薑絲、蒜末與辣椒,皆以特大尺寸的塑膠籃、鐵碗盛裝,如此這般慷慨大方,正是老闆隱藏在沉默寡言的外表下,吸引熟客一來再來的款待之道。
無名福州麵(謝佩穎攝)
一眨眼的工夫,乾麵已端上桌,趁熱吸入一口,麵條軟硬恰到好處,單吃或淋上醋各有千秋,仔細咀嚼還透著淡淡豬油香。
原來,同一鍋高湯經過反覆使用後,難免變得混濁油膩,唯有趁早才能嘗到純淨鮮甜的滋味,早起才有好麵吃,正是這個道理。
大龍街香菇赤肉粥:飯湯配炸蝦,新舊融合超驚喜
如果說代代傳承、口味不變是小吃界的典範,大龍街香菇赤肉粥就是令人驚喜的例外。
大龍街香菇赤肉粥(謝佩穎攝)
最初是大龍街孔廟騎樓旁的小攤販,鹹粥、炸物深受在地人喜愛。老師傅年事已高,決定收攤不做,幸得一對年輕夫婦自願接手,頂下店面傳承手藝。後因騎樓一帶不讓擺攤,便輾轉搬遷至如今位在重慶北路的店面,藉此機會重新裝修一番,改善在路邊用餐的不便。
除了招牌赤肉粥,又另外推出蚵仔粥,兩種湯底各有滋味,赤肉粥湯頭以油蔥酥打底,蚵仔粥則用口味更濃郁的蒜酥,加上芹菜提味。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肉粥屬於飯湯一類,與清粥小菜常見的白粥、地瓜粥不同,米粒不軟爛、顆顆分明。
大龍街香菇赤肉粥(謝佩穎攝)
炸物選擇豐富,常見的炸豆腐、炸蝦酥、炸蝦仁一應俱全,採現點現炸,不愛油炸的厚皮則可以嘗試虎皮蝦捲,口感與外型類似甜不辣,外皮依舊金黃酥脆。鹹粥口味力求創新,菜單則維持「吃粥配炸物」的完美公式,既傳統又創新。
珠記大橋頭油飯:餵養工作人的靈魂小吃
說到大稻埕小吃的靈魂,不能不提油飯;而說到油飯,則不得不提糯米。
老台北的飲食文化與城市發展史密不可分,早期富商巨賈住在迪化街,靠近台北橋一帶則多為苦力的聚集地,昌哥解釋道,「糯米是耐餓的東西,一大早要做工,餓了趕快吃,下一餐不知道幾點,」因此油飯、米糕便成為這一帶的熱賣早餐。
位在台北橋下的珠記,堪稱其中翹楚。油飯是混合炒過的油蔥酥、醬油後蒸製而成的糯米飯,米糕則是蒸好的糯米飯,淋上油蔥酥、醬油調製成的醬汁,珠記兼具兩者的長處,肉臊切成長丁狀,肥肉不油不膩,反而鹹香十足,配上一勺甜辣醬,Q彈的糯米吸滿醬汁後變得軟糯,口感與味覺更有層次。
珠記大橋頭油飯(謝佩穎攝)
珠記最初只賣油飯、清湯肉羹,加上兩樣配菜滷蛋與油豆腐,隨著時代變遷,歷經兩次遷址,客群從勞動階層轉為白領上班族,菜色也隨之調整愈趨多元。
昌哥將油飯視為定番,並分享獨門吃法:什麼醬汁都不淋,吃半碗後加入一顆銷魂的鴨荷包蛋,「我會跟他要一碗肉汁放旁邊,你要淋自己再淋,」任性的客製化吃法,也是熟客限定。
共用店面、慈聖宮廟口美食街奇景
大稻埕因其早期繁盛的商業發展,也衍伸出別具特色的景況,唯在地人了解其中門道。
民樂旗魚米粉(謝佩穎攝)
永樂市場旁的民樂旗魚米粉,是許多觀光客造訪大稻埕必吃的店家,然而卻鮮少人知道,此處店面早晚分別由不同店家經營,賣的品項也完全不同。更令人驚訝的是,不僅有早晚輪班,也有兩間店家同時共用一個店面的情況,客人統一點單,再由店家各自認領出餐。凡此種種也間接反映了一項事實:在大稻埕做生意十分搶手,且熱度不減當年。
另一個則是慈聖宮廟口。過去這裡是苦力及工頭一大清早喝酒的場所,多賣下酒菜,出入人口較複雜,而後隨著大環境改變逐漸沒落,攤販也經歷大換血。如今慈聖宮前,可以看到十來間小吃攤一字排開,這裡的攤販都沒有座位,若要內用,須將餐點取至擺放在廟埕的桌椅享用,類似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坐在榕樹下,迎著徐徐微風享用美食,別有一番趣味。
民樂旗魚米粉(謝佩穎攝)
接連走訪多間小吃攤,早餐巡禮也進入尾聲。
意猶未盡之下,便追問私房路線有哪些、怎麼做美食攻略,昌哥卻認為,品嘗美食應親力親為,「你今天想吃麵、吃飯,還是吃黑白切、吃羹,就去吃,這樣就好了。」好吃與否,涉及個人的情感記憶與味蕾偏好,帶有強烈主觀色彩,所謂星級評鑑或推薦名單,不一定是優先參考意見,更不該是唯一標準。
昌哥回憶年輕時,遠走異國他鄉,吃遍天下美食,最念念不忘的卻是巷口那一碗熱騰騰的肉羹湯。追求跨文化與解構食材的新鮮感後,他卻回頭徘徊在無法復刻的人生況味,淺嘗一口,回味無窮。
Info/無名福州麵
- Add. 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236巷44弄2號
- Time. 5:30~11:00,週一休
珠記大橋頭油飯
- Add. 台北市大同區民權西路186-1號
- Time. 7:00~13:30,週日休
大龍街香菇赤肉粥
- Add. 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307號
- Time. 6:00~13:00、17:00~20:00,週一休
大龍街香菇赤肉粥(謝佩穎攝)
民樂旗魚米粉
- Add. 台北市大同區民樂街3號
- Time. 6:00~12:30,隔週一休
大稻埕慈聖宮美食街
- Add. 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
- Time. 10:00~15:00,依店家實際公告為準
(責任編輯:曹凱婷)
你的反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