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練球、晚上讀企管」李洋:不被前輩看好,只能咬著牙|天下雜誌

2021年李洋和王齊麟在東京奧運拿下了台灣羽球史上的第一面奧運金牌。2024年巴黎奧運「麟洋配」再度擊敗中國組合,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對羽球男雙衛冕者。頒獎台上,李洋站在搭檔王齊麟身旁燦笑。個頭明顯矮了一截的他,在過去近20年的羽球生涯中,曾因無法升上甲組、決定讀企管系而不再打球,誰能想到,這樣的李洋竟有稱霸體壇最高殿堂的一天。 您的閱讀篇數已達上限 立刻訂閱全閱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閱讀 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圖片來源:卓杜信 攝 「我從來沒有立志成為職業選手,」這是李洋在正式採訪時說的第一句話。 時間倒轉回到小學五年級那年,李洋在擔任中央銀行羽球社主力球員的父親李峻淯安排下,被逼著接受羽球訓練。當時畢業後,他告訴爸爸「我不想打了。」結果,國一才過了半年,他就意識到自己在場上比在書桌前更開心,在家人支持下,一連換了3間學校,最終落腳於讀書、訓練並重的中山國中,就此展開邊讀邊打的生涯。 從被逼著打球到愛上羽球、長年接受高密度訓練,李洋未曾把職業球員作為目標,主因在於載浮載沉的比賽表現。 走過「不上不下」,激發自我鬥志 「有很長一段時間,很難定義我的成績是好還是差。」李洋國高中時的掙扎,依然歷歷在目。論羽球,國三時他拿下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第7名、高二也有全國第3名的表現,卻遲遲升不上甲組;論課業,李洋基測數學只錯一題,英文卻一塌糊塗,學測只有35級分上下,即便比多數運動員高分,卻仍難以和專心讀書的同學競爭。 被問起如何克服什麼都「不上不下」的階段,李洋語氣堅定地說:「沒有克服,只能咬著牙。後來跨過那個檻的原因是,我覺得我沒救了,這個心態對我來說反而是好的。」 「反正大不了考零分、大不了輸球,我就爛、我就做不到。但如果今天被我拚到,那就是賺到。」 當李洋開始把姿態放到最低,只求在每件事情上試探自己的極限,反而養出了他的「盡力」哲學。 看在前搭檔江聿偉眼中,李洋的拚勁從來沒變。在與李洋搭配前,江聿偉曾是王齊麟的搭檔,「我感覺得出來,那時李洋很想跟上我,練習時教練排20顆,我自己多練5顆,他也一定會跟上。他不只不願意輸給對手,也不願輸給搭檔。」 江聿偉回憶,即便只是在隊內比賽輸球,李洋常不斷要求「再來一局」,至少要打成平手才罷休。甚至大家在賽前胡亂放話賭飲料,李洋總是當真,賽後還會在記事本中記錄誰欠他奶茶。 「他就是一個做什麼都很認真的人,所以才有今天的他。」江聿偉笑說。 結果,李洋的奮力一搏,讓他在高三下的體保生保送考拚上全國第3,錄取台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系。原本決定不再打球,卻意外在同年7月的排名賽中過關斬將,領到苦等已久的甲組門票,更被球團簽下。 白天練球晚上念書,不被前輩看好 「其實大學開學第一天,我就準備去辦休學。」由於企管系沒有體育系的「彈性修讀」制度,李洋為了接受球團訓練,原本只能暫緩學業。但系主任一聽說這件事,便主動替他想辦法,最後以專案形式,破例准許李洋在白天練球、晚上再修習夜間部課程。 經過眾多行政手續,李洋直到期中考前才開始上課,結果第一學期就慘遭二一。不過,辛苦的還在後頭,大學四年的時程表,若用李洋自己的話來形容——非常刺激。 每天早上7點吃早餐,8點半~12點在天母練球;吃完中餐、午休後繼續練到5點半。晚上的課從6點半開始,李洋得從天母趕到北商大,常常在公車或機車上塞一、兩根巧克力棒當晚餐。 「因為整天都在練球,晚上常常兩眼迷茫地看著講台,但該抄的筆記還是要抄。」李洋一路上到9、10點下課,再返回中和的家,隔天又得繼續在7點前起床。 反覆循環瘋狂的行程,他坦言也有過放棄的念頭:「為什麼別人可以練完球就耍廢,只有我要這麼累?」但在自我質疑過後,他仍決定堅持下來,關鍵還是他對「盡力而為」的執念。 李洋還記得,大一時有天在球場上遇到自己非常敬重的男雙前輩,對方聽到他讀企管系,直接回應:「又讀書、又打球,你這樣沒有用啦!」 前輩這番話,讓還是新鮮人的他備受打擊,但他很快又轉念:「哇,今天我沒讀體育學校就不行了?沒道理吧?」李洋自嘲,只要面對不合理的言論,他就想挑戰。「如果我盡力了,讀不過就讀不過、被笑就被笑,我不是要證明給人家看我多厲害,只是想告訴自己,有嘗試就有機會,如果連嘗試都不敢,就不要騙人說我盡力了。」 咬著牙、咬著巧克力棒,李洋在後來的每個學期中,都成功All Pass。 大學時期,李洋與搭檔李哲輝共同奮戰,最高排名曾經登上世界第7。圖片來源:Badminton Photo 提醒自己的角色,不被掌聲迷惑 身為2021年台灣奧運代表隊中,唯一非體育系出身的選手,李洋的大學生活圍繞著統計、會計、微積分,以及數不盡的上台報告。 「運動比較像是跟自己對話,但企管需要讓大家懂你。」接觸有別於一般選手的學科訓練,讓他在奧運聲名大噪後,能在鎂光燈前精確地表達想法,甚至出版自傳《夢想前場:李洋》,發揮正向影響力。 不過,回顧大學4年最寶貴的收穫,李洋想了一會兒,說出「朋友」二字。 「這些在日間部、夜間部的朋友,在我艱難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動力。」那些一起苦讀、互借筆記、甚至是上台表演的回憶,都成為李洋在比賽低潮時的心靈支柱,若有同學約聚餐,李洋只要人在國內,一定會到。 李洋(前排左二)在夜間部修課期間,結交到一群舒適圈外的摯友,也是他大學4年最寶貴的收穫。圖片來源:李洋提供 而大學時接觸運動圈外的世界,也使李洋在比賽表現不佳被批評時,更能夠坦然面對。「如果只活在運動的圈圈裡,你只能躲在你被認同的地方,沒辦法接受不認同你的人,或是你不被認同的環境。」每一次和企管系的朋友相聚,都再一次提醒李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擅長的領域,在舒適圈外就得從零開始,放下光環、虛心學習。 「離開羽球場後,你還剩下什麼?」 這句話是李洋放在心上,不斷思考的問題。 「職業球員聽起來更像是,這是我的工作、要靠這個賺錢,可是我希望可以聯想成,是因為『我喜歡做這件事』,所以我才做這件事,不會因為一個負面打擊就放棄。」2021年9月取得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的李洋,持續以不放棄的精神,面對課堂中、球場上的每

九月 14, 2024 - 12:50
「白天練球、晚上讀企管」李洋:不被前輩看好,只能咬著牙|天下雜誌

2021年李洋和王齊麟在東京奧運拿下了台灣羽球史上的第一面奧運金牌。2024年巴黎奧運「麟洋配」再度擊敗中國組合,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對羽球男雙衛冕者。頒獎台上,李洋站在搭檔王齊麟身旁燦笑。個頭明顯矮了一截的他,在過去近20年的羽球生涯中,曾因無法升上甲組、決定讀企管系而不再打球,誰能想到,這樣的李洋竟有稱霸體壇最高殿堂的一天。

李洋-羽球-奧運 圖片來源:卓杜信 攝

「我從來沒有立志成為職業選手,」這是李洋在正式採訪時說的第一句話。

時間倒轉回到小學五年級那年,李洋在擔任中央銀行羽球社主力球員的父親李峻淯安排下,被逼著接受羽球訓練。當時畢業後,他告訴爸爸「我不想打了。」結果,國一才過了半年,他就意識到自己在場上比在書桌前更開心,在家人支持下,一連換了3間學校,最終落腳於讀書、訓練並重的中山國中,就此展開邊讀邊打的生涯。

從被逼著打球到愛上羽球、長年接受高密度訓練,李洋未曾把職業球員作為目標,主因在於載浮載沉的比賽表現。

走過「不上不下」,激發自我鬥志

「有很長一段時間,很難定義我的成績是好還是差。」李洋國高中時的掙扎,依然歷歷在目。論羽球,國三時他拿下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第7名、高二也有全國第3名的表現,卻遲遲升不上甲組;論課業,李洋基測數學只錯一題,英文卻一塌糊塗,學測只有35級分上下,即便比多數運動員高分,卻仍難以和專心讀書的同學競爭。

被問起如何克服什麼都「不上不下」的階段,李洋語氣堅定地說:「沒有克服,只能咬著牙。後來跨過那個檻的原因是,我覺得我沒救了,這個心態對我來說反而是好的。」

「反正大不了考零分、大不了輸球,我就爛、我就做不到。但如果今天被我拚到,那就是賺到。」

當李洋開始把姿態放到最低,只求在每件事情上試探自己的極限,反而養出了他的「盡力」哲學。

看在前搭檔江聿偉眼中,李洋的拚勁從來沒變。在與李洋搭配前,江聿偉曾是王齊麟的搭檔,「我感覺得出來,那時李洋很想跟上我,練習時教練排20顆,我自己多練5顆,他也一定會跟上。他不只不願意輸給對手,也不願輸給搭檔。」

江聿偉回憶,即便只是在隊內比賽輸球,李洋常不斷要求「再來一局」,至少要打成平手才罷休。甚至大家在賽前胡亂放話賭飲料,李洋總是當真,賽後還會在記事本中記錄誰欠他奶茶。

「他就是一個做什麼都很認真的人,所以才有今天的他。」江聿偉笑說。

結果,李洋的奮力一搏,讓他在高三下的體保生保送考拚上全國第3,錄取台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系。原本決定不再打球,卻意外在同年7月的排名賽中過關斬將,領到苦等已久的甲組門票,更被球團簽下。

白天練球晚上念書,不被前輩看好

「其實大學開學第一天,我就準備去辦休學。」由於企管系沒有體育系的「彈性修讀」制度,李洋為了接受球團訓練,原本只能暫緩學業。但系主任一聽說這件事,便主動替他想辦法,最後以專案形式,破例准許李洋在白天練球、晚上再修習夜間部課程。

經過眾多行政手續,李洋直到期中考前才開始上課,結果第一學期就慘遭二一。不過,辛苦的還在後頭,大學四年的時程表,若用李洋自己的話來形容——非常刺激。

每天早上7點吃早餐,8點半~12點在天母練球;吃完中餐、午休後繼續練到5點半。晚上的課從6點半開始,李洋得從天母趕到北商大,常常在公車或機車上塞一、兩根巧克力棒當晚餐。

「因為整天都在練球,晚上常常兩眼迷茫地看著講台,但該抄的筆記還是要抄。」李洋一路上到9、10點下課,再返回中和的家,隔天又得繼續在7點前起床。

反覆循環瘋狂的行程,他坦言也有過放棄的念頭:「為什麼別人可以練完球就耍廢,只有我要這麼累?」但在自我質疑過後,他仍決定堅持下來,關鍵還是他對「盡力而為」的執念。

李洋還記得,大一時有天在球場上遇到自己非常敬重的男雙前輩,對方聽到他讀企管系,直接回應:「又讀書、又打球,你這樣沒有用啦!」

前輩這番話,讓還是新鮮人的他備受打擊,但他很快又轉念:「哇,今天我沒讀體育學校就不行了?沒道理吧?」李洋自嘲,只要面對不合理的言論,他就想挑戰。「如果我盡力了,讀不過就讀不過、被笑就被笑,我不是要證明給人家看我多厲害,只是想告訴自己,有嘗試就有機會,如果連嘗試都不敢,就不要騙人說我盡力了。」

咬著牙、咬著巧克力棒,李洋在後來的每個學期中,都成功All Pass。

大學時期,李洋與搭檔李哲輝共同奮戰,最高排名曾經登上世界第7。圖片來源:Badminton Photo

提醒自己的角色,不被掌聲迷惑

身為2021年台灣奧運代表隊中,唯一非體育系出身的選手,李洋的大學生活圍繞著統計、會計、微積分,以及數不盡的上台報告。

「運動比較像是跟自己對話,但企管需要讓大家懂你。」接觸有別於一般選手的學科訓練,讓他在奧運聲名大噪後,能在鎂光燈前精確地表達想法,甚至出版自傳《夢想前場:李洋》,發揮正向影響力。

不過,回顧大學4年最寶貴的收穫,李洋想了一會兒,說出「朋友」二字。

「這些在日間部、夜間部的朋友,在我艱難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動力。」那些一起苦讀、互借筆記、甚至是上台表演的回憶,都成為李洋在比賽低潮時的心靈支柱,若有同學約聚餐,李洋只要人在國內,一定會到。

李洋(前排左二)在夜間部修課期間,結交到一群舒適圈外的摯友,也是他大學4年最寶貴的收穫。圖片來源:李洋提供

而大學時接觸運動圈外的世界,也使李洋在比賽表現不佳被批評時,更能夠坦然面對。「如果只活在運動的圈圈裡,你只能躲在你被認同的地方,沒辦法接受不認同你的人,或是你不被認同的環境。」每一次和企管系的朋友相聚,都再一次提醒李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擅長的領域,在舒適圈外就得從零開始,放下光環、虛心學習。

「離開羽球場後,你還剩下什麼?」

這句話是李洋放在心上,不斷思考的問題。

「職業球員聽起來更像是,這是我的工作、要靠這個賺錢,可是我希望可以聯想成,是因為『我喜歡做這件事』,所以我才做這件事,不會因為一個負面打擊就放棄。」2021年9月取得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的李洋,持續以不放棄的精神,面對課堂中、球場上的每個挑戰。

未來的人生路,也許還有數不清的撲接、倒地救球,但他已預備好,要為己所愛、盡力而為。

【小檔案】李洋

  • 出生年份:1995
  • 學歷:基隆高中、台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系、台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經歷:東京奧運羽球男雙金牌、巴黎奧運羽球男雙金牌、最高世界排名第2位(男雙:王齊麟)

圖片來源:Badminton Photo

李洋快問快答

Q:如果能放長假,最想去哪裡?

A:我剛放完長假。

Q:羽球之外,最喜歡做的事情?

A:打電腦、找朋友一起玩遊戲。

Q:出國比賽時,最想念台灣的什麼食物?

A:甜不辣,一定要是台式甜不辣。

Q:贏下奧運冠軍當下第一個念頭是什麼?

A:不可思議,居然是我們兩個屁孩拿到。

Q:家人和朋友會怎麼形容你?

A:自律。

Q:你的口頭禪是什麼?

A:這太扯了!

(本文轉載自Cheers雜誌

你的反應是什麼?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