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文博會總策展人羅健毓 為文化開採商業價值|天下雜誌

贊助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乃至私人單位所支持的藝術祭、設計展似繁花盛開,而群眾從繽紛裡看到的「臺灣文博會」是什麼?那會是另外一種設計展嗎?或是不同名字的藝術祭嗎?從正式投入文博會到任務結束,總策展人暨宜東文化執行長羅健毓終於可以坐下來,好好回答這個問題,到底「文化創意博覽會」想要創造與賦予的,是什麼? 2024臺灣文博會文化策展分區策展人們,左起「那聽那行」策展人「風尚旅行」陳方偉;空間設計「工二建築」胡靖元;總規劃「宜東文化」羅健毓與「那看那記」策展人「吾然文化」張維真。 重述新型態的會展 博覽會(Exhibition)一詞起源於中世紀歐洲,最初定義是一種商業活動,為展示貿易商品的定期市集,而1851年第一場在倫敦舉行的世界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把規模放大到全球,所展示的革新性商品甚至可對一國的農業、工業、生活產生影響。由此可見,無論博覽會如何轉變,「商展」仍是最重要的本質。 觀察近年文博會,羅健毓深切感受文博會從早期的純商展轉型到今日的商展結合文化策展,那天秤已出現嚴重的傾斜,魅力十足的文化策展聲量飽滿,但是商展的功能越來越弱,逐漸遠離「促成國內業者攜手合作,擦亮臺灣文創品牌,進而發光發熱行銷全球」的宗旨,宛如中途被新奇事物吸引注意力而忘了最終目的地的冒險家。 扛下2024文博會任務,羅健毓不只想談策展創意,更想針對結構性進行重整。「我想打破過去壁壘分明的狀態,為文博賦予會展的新意,讓商業與文化的受眾們可以看見彼此。」 2024文博會場內排隊實況,今年總參觀人次達62萬人。 專治商業挑食的文化份子 過去11 年來,羅健毓所率領的宜東文化從小公司成長為中型策展公司,接手地方到中央的大小策展,如:基隆潮藝術、屏東菸葉廠常設展,去年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策劃的《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更成為當屆文博會的響應展區。 對羅健毓來說,這是宜東文化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大任務,所以她把工作分為文化策展、品牌商展、行銷整合三大部分,召集了曾任大型插畫博覽會擔任策展人的黃昱禎擔任品牌商展組總監、由關鍵評論網旗下士奇傳播統籌行銷整合組,並與BIOS文化創意顧問額外成立「資源整合組」,將不同的外部資源與展覽、創作者結合,加入展會結構中。而其中,商展組與其他外部單位一起協助參展的五百多個品牌進行資源交換、創作者媒合、合作洽談等事宜——那是在文化礦脈底下負責開採更多商業價值的「礦工」角色,也是過去展會較少被看見、被重視的項目。 左起,總規劃羅健毓、文化部次長王時思、商展總監黃昱禎於商展現場觀展。 不同往年文博會受限於場地條件,文化策展與商展分散在不同位置,好處是彼此可有獨立的場域,但也因為民眾必須奔波於不同展區觀展,形成同溫層互不交融的情況。今年文博會選在新落成的大臺南會展中心,這個廣大的場地足以同時容納兩個展,使得羅健毓的概念有很好的大前提。 「只是文化策展很講究場域的氛圍與完整性,但大臺南會展中心可用的空間是一個很精緻的會議空間,並不利於文化策展施展身手,這是場域上『有一好沒兩好』的地方。」羅健毓身任文化策展組總監,於是做了大膽的決定。她把文化策展拆成點與點的串接混入商展裡面,如同把材料切碎燴成一鍋咖哩,每一口都能吃到所有成分,等於專治「商業挑食」的文化份子。 打造商業與文化可以「相挵」的舞台 羅健毓指出,商展如何與文化策展交錯、發生關係,是一個非常綿密的過程。有別過往策展工作從創意衍生,她讓自己後退一步,把商展的評選會當成研究的田野,琢磨臺南土生土長的品牌們如何嵌入文化策展所要討論的議題,加上空間與動線的互相交織,從起頭便要把商業植入文化裡。而這個意圖,從民眾踏出沙崙車站,來到大臺南會展中心的那一刻,便鮮明可見。 在大臺南會展中心廣場有舞台設計公司FREES自由的設計打造「百面文化製造機」,使用五座LED串連裝置的裸視3D動畫,憑空掉下巨大的布丁、金銀細工符號、兌悅門……等代表臺南的元素,此外還有IP授權的眾多角色們一起演出,會串成一座滿載創意能量高塔。 偶裝吸引民眾與創作者們聚集並互動。 今年的主展場設計以最基本的單位「文化細胞」為概念,一樓高達六米的裝置「細胞相挵」,是由工二建築與東和鋼鐵攜手合作,使重工材料的鋼筋也能與柔軟的設計結合,展現工業與創意產業「相挵」,淬煉出來的巨大成果。以空間結合內容去探討世代之間價值的追求、碰撞、變異。 而即便不在會場,甚至是不在臺南,隨意買一杯手搖飲,出身臺南的手搖品牌迷客夏也利用杯身當舞台,展現品牌與三位新銳插畫家的共創……從最巨大到最微小,把「媒合」的能量拉到最滿,才是這次文博會在煙火下面,所想要進一步照亮的事。 世界避無可避的寶島百面 在臺北與臺南二地居近七年的羅健毓,也在臺南本地執行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展,包括新開幕的臺南市立博物館常設展,以及前年合作三年一辦的MATTAUW大地藝術季,對於臺南的深度浸潤使她看待「臺灣文博會在臺南」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 這次文博會的命題源自「臺南400」與「1624歷史教室」,但她並不想用「臺南熟客」的角色去談。「文博會站在面向全國、甚至國際的制高點位置,這和我以前在臺南所做的任何展覽出發點很不同,我必須用更有高度與宏觀角度來安排這一切。」她心裡想的,是把臺南作為臺灣接納新文化的港口角色,放大來談文化能量可以自由流動的當下臺灣。展場發生在臺南,談論的卻是全體共同的議題。 這個想法的雛形經過多次打磨凝出「寶島百面」(pó-tó pah-bīn)的命名,並以「那行那聽」、「那看那記」、「那會按呢」開啟10條走讀跨越臺南南北、5種文化細胞共述土地記憶、5組演出與6場對話,打破場地上的限制,開啟多面向的討論,讓創作者與議題、媒介交互對話碰撞。 文化策展講座,與觀眾ㄧ同討論臺灣與世界的連結。 「我想談的是『此刻』,我們在這個時代的時間點下的文化課題與議題是什麼,我想這是文博會與其他設計展最核心上的不同。」因為國際上的困境現實,臺灣很難在國際場合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但即便如此,臺灣人總是有辦法用各種方式讓大家記得自己,像是護國神山的台積電、世界變裝冠軍的妮妃雅、奧運的奪金時刻…… 「我們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名字、從來沒有放棄我們面對世界的能力。」 來自台語的「百面」(pah-bīn)有「一定、必須、百分之百」的意思,這個絕對自信的霸氣很符合臺南這座城市的個性,也符合現在當下臺灣的氣質。這個百面也是我們想辦法讓世界看見的一百張臉、一百個面向、一百種方法。 國際與在地關係的超展開 羅健毓用大格局的包容,疊加臺南的案例與元素,揮刀切向大家共同面對的議題。比方說,會展中整理了《台灣教會公報》(原名《台灣府城教會報》)歷年重要的報紙標題,使人們可以很實際地「看見」不同的聲音,展現出不同時代下的價值追求,回扣到臺灣最難能可貴的民主自由。又或者,她用「源源鋼藝」與「東和鋼鐵」兩家不同等級規模的金屬事業去談世代之間的傳承與拉扯,站在不同時間點的大家是如何去面對世界,跨出自己的下一步。以及,從協助許多創作者站上國際舞台的「奇美博物館」身上,去看本土企業怎麼開啟「分享」使命,並從在地走到世界的殿堂,這與我們所想像的「在地」對「國際」關係很不同,也是一種超展開。 開展前的準備。總規劃羅健毓(右)與工二建築的胡靖元建築師整理策展主題相關原料,此主題為結合源源鋼藝與東和鋼鐵「世代傳承」策展。 甚至,她也不怕談得很「小」。小小的臺南工作室「Tu Xing土星」,如何從研究臺灣各地土質到邀請國際創作者來駐村、使用臺灣的土壤來創作;私人成立的千畦種子博物館,怎麼從種子的世界裡告訴大家外來種是落地生根成為臺灣生態的一部分,而自然界不也是文化界的很好類比,使人們省思「外來」與「本土」的界定並非絕對。 反向推送台灣到世界的渠道 羅健毓不諱言,大型展會在群眾眼中猶如大型煙火秀,「既然要放煙火,煙火怎麼放很重要。」 她想要上有煙火的絢爛、下有土地的扎根,把商業與文化攪和在一起,達到全場瀰漫的景象。 她也坦言文博會的任務艱難,對於任何一家大公司來說都是挑戰,而這支因為任務組成的新團隊剛開始被嘲笑是「拼裝車」,是不是能「撐」到最後,大家都充滿了懷疑。但就像電影《Kano》所演出的臺南州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各有各的專長,各有各的發揮,大家一起從想像到落實這個新型態的會展,重新開啟大家看待文博會的方式。 宜東文化內部籌組的工作團隊夥伴,四個人撐起了2024臺灣文博會文化策展的大半工作量能。左起空間設計整合鄭凱仁、總規劃羅健毓、資源整合統籌邱嫄珺與執行統籌鄭伊婷。 「我們施放這場煙火是想照亮某塊你沒想過的議題、照亮每個今年參展的某個IP、照亮想要找到的合作對象……也告訴所有文化產業工作者都不應逃避商業這件事。」她強調品牌商展絕不是賣東西那樣簡單,這全場共570個展商每一個都是傳播窗口,集合起來便有相當驚人的能量,而我們何不讓文化乘著商業的渠道向外輸送? 參展品牌向買家介紹產品。 根據今年的臺灣文博會落幕後的統計,總參觀人次達62萬人次,更創下大臺南會展中心開館以來,最高單日入場及總參觀人數紀錄。而來自日本、韓國、泰國、香港、馬來西亞、加拿大等的國際買家及專業人士參加文博會,其中一對一海內外買家媒合逾500場,都充分顯示出了商展的活力與國際參與。 過去外來文化從運河輸送進入臺南,現在我們要用文博會這條運河,把臺灣反向推送到全世界去。

九月 14, 2024 - 12:42
2024文博會總策展人羅健毓 為文化開採商業價值|天下雜誌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乃至私人單位所支持的藝術祭、設計展似繁花盛開,而群眾從繽紛裡看到的「臺灣文博會」是什麼?那會是另外一種設計展嗎?或是不同名字的藝術祭嗎?從正式投入文博會到任務結束,總策展人暨宜東文化執行長羅健毓終於可以坐下來,好好回答這個問題,到底「文化創意博覽會」想要創造與賦予的,是什麼?

臺灣文博會-宜東文化-寶島百面-文化產業-國際參與 2024臺灣文博會文化策展分區策展人們,左起「那聽那行」策展人「風尚旅行」陳方偉;空間設計「工二建築」胡靖元;總規劃「宜東文化」羅健毓與「那看那記」策展人「吾然文化」張維真。

重述新型態的會展

博覽會(Exhibition)一詞起源於中世紀歐洲,最初定義是一種商業活動,為展示貿易商品的定期市集,而1851年第一場在倫敦舉行的世界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把規模放大到全球,所展示的革新性商品甚至可對一國的農業、工業、生活產生影響。由此可見,無論博覽會如何轉變,「商展」仍是最重要的本質。

觀察近年文博會,羅健毓深切感受文博會從早期的純商展轉型到今日的商展結合文化策展,那天秤已出現嚴重的傾斜,魅力十足的文化策展聲量飽滿,但是商展的功能越來越弱,逐漸遠離「促成國內業者攜手合作,擦亮臺灣文創品牌,進而發光發熱行銷全球」的宗旨,宛如中途被新奇事物吸引注意力而忘了最終目的地的冒險家。

扛下2024文博會任務,羅健毓不只想談策展創意,更想針對結構性進行重整。「我想打破過去壁壘分明的狀態,為文博賦予會展的新意,讓商業與文化的受眾們可以看見彼此。」

2024文博會場內排隊實況,今年總參觀人次達62萬人。

專治商業挑食的文化份子

過去11 年來,羅健毓所率領的宜東文化從小公司成長為中型策展公司,接手地方到中央的大小策展,如:基隆潮藝術、屏東菸葉廠常設展,去年在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策劃的《氤氳時代—員工澡堂常設展》更成為當屆文博會的響應展區。

對羅健毓來說,這是宜東文化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大任務,所以她把工作分為文化策展、品牌商展、行銷整合三大部分,召集了曾任大型插畫博覽會擔任策展人的黃昱禎擔任品牌商展組總監、由關鍵評論網旗下士奇傳播統籌行銷整合組,並與BIOS文化創意顧問額外成立「資源整合組」,將不同的外部資源與展覽、創作者結合,加入展會結構中。而其中,商展組與其他外部單位一起協助參展的五百多個品牌進行資源交換、創作者媒合、合作洽談等事宜——那是在文化礦脈底下負責開採更多商業價值的「礦工」角色,也是過去展會較少被看見、被重視的項目。

左起,總規劃羅健毓、文化部次長王時思、商展總監黃昱禎於商展現場觀展。

不同往年文博會受限於場地條件,文化策展與商展分散在不同位置,好處是彼此可有獨立的場域,但也因為民眾必須奔波於不同展區觀展,形成同溫層互不交融的情況。今年文博會選在新落成的大臺南會展中心,這個廣大的場地足以同時容納兩個展,使得羅健毓的概念有很好的大前提。

「只是文化策展很講究場域的氛圍與完整性,但大臺南會展中心可用的空間是一個很精緻的會議空間,並不利於文化策展施展身手,這是場域上『有一好沒兩好』的地方。」羅健毓身任文化策展組總監,於是做了大膽的決定。她把文化策展拆成點與點的串接混入商展裡面,如同把材料切碎燴成一鍋咖哩,每一口都能吃到所有成分,等於專治「商業挑食」的文化份子。

打造商業與文化可以「相挵」的舞台

羅健毓指出,商展如何與文化策展交錯、發生關係,是一個非常綿密的過程。有別過往策展工作從創意衍生,她讓自己後退一步,把商展的評選會當成研究的田野,琢磨臺南土生土長的品牌們如何嵌入文化策展所要討論的議題,加上空間與動線的互相交織,從起頭便要把商業植入文化裡。而這個意圖,從民眾踏出沙崙車站,來到大臺南會展中心的那一刻,便鮮明可見。

在大臺南會展中心廣場有舞台設計公司FREES自由的設計打造「百面文化製造機」,使用五座LED串連裝置的裸視3D動畫,憑空掉下巨大的布丁、金銀細工符號、兌悅門……等代表臺南的元素,此外還有IP授權的眾多角色們一起演出,會串成一座滿載創意能量高塔。

偶裝吸引民眾與創作者們聚集並互動。

今年的主展場設計以最基本的單位「文化細胞」為概念,一樓高達六米的裝置「細胞相挵」,是由工二建築與東和鋼鐵攜手合作,使重工材料的鋼筋也能與柔軟的設計結合,展現工業與創意產業「相挵」,淬煉出來的巨大成果。以空間結合內容去探討世代之間價值的追求、碰撞、變異。

而即便不在會場,甚至是不在臺南,隨意買一杯手搖飲,出身臺南的手搖品牌迷客夏也利用杯身當舞台,展現品牌與三位新銳插畫家的共創……從最巨大到最微小,把「媒合」的能量拉到最滿,才是這次文博會在煙火下面,所想要進一步照亮的事。

世界避無可避的寶島百面

在臺北與臺南二地居近七年的羅健毓,也在臺南本地執行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展,包括新開幕的臺南市立博物館常設展,以及前年合作三年一辦的MATTAUW大地藝術季,對於臺南的深度浸潤使她看待「臺灣文博會在臺南」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

這次文博會的命題源自「臺南400」與「1624歷史教室」,但她並不想用「臺南熟客」的角色去談。「文博會站在面向全國、甚至國際的制高點位置,這和我以前在臺南所做的任何展覽出發點很不同,我必須用更有高度與宏觀角度來安排這一切。」她心裡想的,是把臺南作為臺灣接納新文化的港口角色,放大來談文化能量可以自由流動的當下臺灣。展場發生在臺南,談論的卻是全體共同的議題。

這個想法的雛形經過多次打磨凝出「寶島百面」(pó-tó pah-bīn)的命名,並以「那行那聽」、「那看那記」、「那會按呢」開啟10條走讀跨越臺南南北、5種文化細胞共述土地記憶、5組演出與6場對話,打破場地上的限制,開啟多面向的討論,讓創作者與議題、媒介交互對話碰撞。

文化策展講座,與觀眾ㄧ同討論臺灣與世界的連結。

「我想談的是『此刻』,我們在這個時代的時間點下的文化課題與議題是什麼,我想這是文博會與其他設計展最核心上的不同。」因為國際上的困境現實,臺灣很難在國際場合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但即便如此,臺灣人總是有辦法用各種方式讓大家記得自己,像是護國神山的台積電、世界變裝冠軍的妮妃雅、奧運的奪金時刻……

「我們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名字、從來沒有放棄我們面對世界的能力。」 來自台語的「百面」(pah-bīn)有「一定、必須、百分之百」的意思,這個絕對自信的霸氣很符合臺南這座城市的個性,也符合現在當下臺灣的氣質。這個百面也是我們想辦法讓世界看見的一百張臉、一百個面向、一百種方法。

國際與在地關係的超展開

羅健毓用大格局的包容,疊加臺南的案例與元素,揮刀切向大家共同面對的議題。比方說,會展中整理了《台灣教會公報》(原名《台灣府城教會報》)歷年重要的報紙標題,使人們可以很實際地「看見」不同的聲音,展現出不同時代下的價值追求,回扣到臺灣最難能可貴的民主自由。又或者,她用「源源鋼藝」與「東和鋼鐵」兩家不同等級規模的金屬事業去談世代之間的傳承與拉扯,站在不同時間點的大家是如何去面對世界,跨出自己的下一步。以及,從協助許多創作者站上國際舞台的「奇美博物館」身上,去看本土企業怎麼開啟「分享」使命,並從在地走到世界的殿堂,這與我們所想像的「在地」對「國際」關係很不同,也是一種超展開。

開展前的準備。總規劃羅健毓(右)與工二建築的胡靖元建築師整理策展主題相關原料,此主題為結合源源鋼藝與東和鋼鐵「世代傳承」策展。

甚至,她也不怕談得很「小」。小小的臺南工作室「Tu Xing土星」,如何從研究臺灣各地土質到邀請國際創作者來駐村、使用臺灣的土壤來創作;私人成立的千畦種子博物館,怎麼從種子的世界裡告訴大家外來種是落地生根成為臺灣生態的一部分,而自然界不也是文化界的很好類比,使人們省思「外來」與「本土」的界定並非絕對。

反向推送台灣到世界的渠道

羅健毓不諱言,大型展會在群眾眼中猶如大型煙火秀,「既然要放煙火,煙火怎麼放很重要。」 她想要上有煙火的絢爛、下有土地的扎根,把商業與文化攪和在一起,達到全場瀰漫的景象。 她也坦言文博會的任務艱難,對於任何一家大公司來說都是挑戰,而這支因為任務組成的新團隊剛開始被嘲笑是「拼裝車」,是不是能「撐」到最後,大家都充滿了懷疑。但就像電影《Kano》所演出的臺南州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各有各的專長,各有各的發揮,大家一起從想像到落實這個新型態的會展,重新開啟大家看待文博會的方式。

宜東文化內部籌組的工作團隊夥伴,四個人撐起了2024臺灣文博會文化策展的大半工作量能。左起空間設計整合鄭凱仁、總規劃羅健毓、資源整合統籌邱嫄珺與執行統籌鄭伊婷。

「我們施放這場煙火是想照亮某塊你沒想過的議題、照亮每個今年參展的某個IP、照亮想要找到的合作對象……也告訴所有文化產業工作者都不應逃避商業這件事。」她強調品牌商展絕不是賣東西那樣簡單,這全場共570個展商每一個都是傳播窗口,集合起來便有相當驚人的能量,而我們何不讓文化乘著商業的渠道向外輸送?

參展品牌向買家介紹產品。

根據今年的臺灣文博會落幕後的統計,總參觀人次達62萬人次,更創下大臺南會展中心開館以來,最高單日入場及總參觀人數紀錄。而來自日本、韓國、泰國、香港、馬來西亞、加拿大等的國際買家及專業人士參加文博會,其中一對一海內外買家媒合逾500場,都充分顯示出了商展的活力與國際參與。

過去外來文化從運河輸送進入臺南,現在我們要用文博會這條運河,把臺灣反向推送到全世界去。

你的反應是什麼?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